却说兴安与马顺被郕王斥退,只得又急急忙忙往回赶。早饭也不吃,策马疾驰了三个时辰,终于在午后赶回了京城。

两人刚进午门,就见大太监金英早已等在那里,正如热锅上的蚂蚁一样乱转呢。

金英见两人回来,忙近前来,一把扯住兴安,急切地问道:“郕王殿下何在?”

兴安苦着脸回到:“郕王殿下死活不肯回来,说是让我代为禀明太后,希望朝廷请襄王前来监国。”

金英闻言,无可奈何地叹了口气,只得拉着兴安与马顺两人来到了本仁殿。

本仁殿是文华殿的东配殿,此时孙太后正端坐殿中,无奈得看着一干重臣吵作一团。

本来太后是不应该到前朝来听政的,只是事急从权,如今京城里,要皇帝皇帝没有,要监国监国没有。

而诸般大事,又已经不是臣子能够作主的了。事关社稷兴亡,没有哪个大臣负得了这个责任。

所以一众大臣只得恭请孙太后到本仁殿听政,然后再把所有六部九卿,内阁学士都集中在这里,待前方有军报传来,大家一起当场廷议,再由孙太后当场拍板,这样可以大大提高朝廷的运行效率。

待金英引着兴安与马顺进了殿内,众人瞬间安静一下,几十道目光同时集中在两人身上,也让兴安、马顺感到压力山大。

太后率先发问道:“兴安,你怎么现在才回来,郕王呢?”

兴安连忙上前,将事情经过原原本本叙述了一遍。

殿中众人听了兴安的讲述,顿时又炸开了锅。

吵嚷了半天之后,大臣们分成了两派,一派执意要求请郕王监国,另一派则希望请襄王监国。

孙太后见场面眼看就要失控,忙厉声喝止众人,殿中这才安静下来。

既而孙太后呵斥道:“都是朝廷重臣,吵吵嚷嚷成何体统,你们一個一个说。陈阁老,你是次辅,你先说,应该由谁监国,最为合宜?”

陈循见躲不过,只得硬着头皮上前回奏道:“老臣以为,郕王殿下是监国的不二人选。襄王虽然贤明干练,但是长沙距京师近三千里,这一来一回,就是六千里路途。

就算信使现在出发,昼夜赶路,按一天走二百里算,襄王最快也要一个月才能赶到京城。

如果让襄王监国,那眼下这一个月怎么过呢。

唯今之计,只能是由郕王殿下监国。其余对策,皆误国之言,请太后明鉴。”

孙太后听了,心下甚是不悦,但也明白陈循所奏,确是老成谋国之言。

于是孙太后又向胡濙询问道:“大宗伯,你们礼部怎么说,按照朝廷礼制,该由谁监国最为合适?”

胡濙回道:“太后明鉴,按着礼制,其实郕王与襄王谁监国都可以。当年宣庙亲征汉庶人,便是郑王与襄王共同监国。

所以二王同时监国是有先例的,如今也可以先由郕王监国,同时遣使持金符召襄王入京,与郕王共同监国。”

胡濙此言一出,一众朝臣纷纷附和,皆以为然。

孙太后不自觉地连连点头,胡濙这话说到了自己心坎里,毕竟相对郕王来说,还是襄王更亲近一些。

更关键的是,襄王的母亲张太皇太后是孙太后的恩主,而且又已经死了,对孙太后没有任何威胁。而郕王的母亲吴贤妃还活得好好的,孙太后可看不得吴贤妃得势。

于是孙太后又询问吏部尚书王直、兵部左侍郎于谦的意见,准备将事情确定下来。

哪知事情又起波澜,吏部尚书王直语出惊人:“启禀太后,臣附议大宗伯之言,并且恳请太后立皇长子为太子,以安天下之心。”

这话一出,殿中众臣又炸了锅。

立太子,然而皇长子朱见深现在才两岁!

吏部尚书王直的心思昭然若揭,殿中的大臣哪个不是人精中的人精,瞬间就从王直这一句话背后,理出了千头万绪:大家还在考虑监国的事情,王直却已经在考虑万一皇帝回不来,将来皇位如何了。

见廷议的风向在按自己的心意走,孙太后脸色终于缓和了不少,又看向于谦,轻声问道:“于侍郎,你们兵部怎么说?”

于谦略一斟酌,方才回道:“太后明鉴,微臣以为,应该先派朝廷重臣亲自去追回郕王,然后再抽调外地军队进京。

待探明陛下的处境,局势稍稍明了之后,再议立储不迟。

至于襄王,已经建藩就国,不可轻召。不如先派出使者,将朝廷情况通报给襄王,先问问襄王自己的意见再说。”

于谦这话说完,殿内群臣皆静默不语,已经没人再敢发话了。

这几位重臣讲出来的话,是越来越敏感了。眼下的局势又如此扑朔迷离,一句两句话说得不好,很可能就会为自己埋下杀身之祸。

所以大家都不说话了,只是齐齐俯身朝向太后,等着孙太后做出最后的决定。

孙太后略一思索,便对众臣说道:“就这样吧,先派重臣去召郕王回京监国。再派使者去向襄王说明情况,问问他的意见。

着兵部尽快探明陛下情况,并速速抽调外地军队入卫京师。”

孙太后基本上通盘接纳了于谦的建议,一众大臣齐声高呼:谨遵太后懿旨。

那么接下来就剩下了一个问题,孙太后又问道:“哪位辛苦一下,亲自去请郕王回京。”

孙太后话音刚落,于谦便出班奏道:“启禀太后,还是臣去吧,顺道可以去督察一下紫荆关等处的防务。

瓦剌攻不破居庸关,便很可能从紫荆关方向入寇。臣请抽调保定府及周边驻军,加强紫荆关守卫,阻滞瓦剌,为京城召集勤王军队入卫赢得更多时间。”

“准奏。”

孙太后也被累坏了,准了于谦所请,便起身回慈宁宫去了。

一众大臣也都各自散去,执行刚才的决议去了。

于谦则立刻回到兵部,安排各项调兵事宜。只是兵事千头万绪,直到第二天下午,于谦才安排好兵部的诸般事务,便带着孙太后调派给的数十名锦衣卫,疾驰出京,南下去追赶郕王殿下。

小说推荐:【言趣阁】《上流玩法》《回到我妈制霸内娱那几年》《年代:我有一扇两界门》《天命之上》《被迫成为站姐后[娱乐圈]》《长生从炼丹宗师开始》《普罗之主》《刚准备高考,离婚逆袭系统来了》《社恐对恋爱没有兴趣

七零文学网【70wx.com】第一时间更新《景泰风云:大明第一荒唐皇帝》最新章节。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历史小说推荐阅读 More+
娇妾(春染绣榻)

娇妾(春染绣榻)

凤子君
中山王府内纷繁复杂,盘根错节。既有出身王府的王妃魏氏,又有老王妃娘家侄女李侧妃,还有淸倌儿出身极得中山王宠爱的白姨娘,更有跃跃欲试准备分宠的若干通房。初入中山王府的贺兰春发现,都说侧妃不易做,她这顶着前朝女帝侄孙女身份嫁进中山王府的侧妃更是难上加难。内容可以解读为《都说我是红颜祸水怎么办》《姑祖母太彪悍给我留下了后患》《她是一个野心家,然后才是一个女人》爽文,宅斗,宫斗,权谋,不可考究架空文,只愿
历史 连载 35万字
红楼之平阳赋

红楼之平阳赋

东辰缘修
本以平安一世,没想还是风起云涌,风起了,心动了,最后散落红尘!离奇而又平淡的穿越,张瑾瑜这个蓝星历史系高材生,穿越到平行世界的一个封建王朝大武帝国,成为边境平阳郡城的一个守备将军,阴错阳差的主宰了北方的战局。封侯拜爵贵不可言,本想着一辈子就这么过去了,偶然一次回京述职的时候,遇到工部主事秦业带着工匠给自己修缮圣上在京城赐给自己的大宅院,说是工部员外郎贾政特意嘱托的,张瑾瑜听到熟悉的名字,这才猛然知
历史 连载 399万字
抗战之火线精英

抗战之火线精英

九耳猫
小宅男在家通宵玩cf,莫名其妙的来到了抗日战场。分享书籍抗战之火线精英作者:九耳猫
历史 连载 469万字
晋末长剑

晋末长剑

孤独麦客
正如唐代诗人徐夤在《两晋》诗中所写的那般:“三世深谋启帝基,可怜孀妇与孤儿。罪归成济皇天恨,戈犯明君万古悲。”西晋得国不正,犯了太多错误,继承了东汉、三国以来的种种弊端。到了晋末,已经积重难返,亟待重新构建帝国的价值观及统治体系。但是“谁知高鼻能知数,竞向中原簸战旗”,历史没有给他们这个机会。自作孽,不可活。穿越者来到逐渐崩溃的西晋末年,他所能做的是——先活下来。
历史 连载 374万字
万亿军火之王

万亿军火之王

柯基丶
被大学死党拉来非洲搞军火创业,周正要面临的头一个重大考验是“如何不让公司破产”。凭着销售出身的三寸不烂之舌,以及满满当当7仓库的军火,直奔“万亿销售额”而去的周正,在动荡不安的世界慢慢改变着目标。待到一切尘埃落定,坐拥防务承包、军火销售、情报支持,一切与之相关配套产业的周正这才想起。自己最初的目标,好像也只是“混出人样”而已。——————————硬核向装备与现代战争文,有军火买卖更有拉开架势干仗,
历史 连载 24万字
崇祯重振大明

崇祯重振大明

凤凰北斗
一个现代人穿越成为大明崇祯皇帝,重振大明朝的努力。以《崇祯长编》《崇祯实录》《酌中志》等为准,前期按真实历史上的时间线写。
历史 连载 138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