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8.第401章 忙忙碌碌的筹备工作 (第1/2页)
天才一秒记住【七零文学网】地址:70wx.com
第401章
忙忙碌碌的筹备工作
接下来的几天里,陈洛可谓是忙得脚不沾地。
实在有太多事情要忙。
首先便是要觅处新府邸。
长安百物皆贵,寸土寸金。
当然,并非一开始就是这样的情况。
七十多年前,长安城所在之处,不过是一片平原,只有三两村落,但陈洛与萧何两个圈定好长安城址后,这里便成了大汉的中心所在。
陈洛上一次选择在长安久居的时候,乃是高祖时期。
那个时候长安房价相当便宜。
毕竟按照墨家设计的长安城建规划图来看,这座城市的人口容纳上限足以达到百万之多。
当时整个关中的人口都堪堪超过百万,而单纯一座城市的居民就达到这个数量,简直超出想象,除了刘邦、萧何等少数人,其实对于这个规划图都持有怀疑态度。
甚至在刘邦过世后的相当一段时间内,长安的基建处于停滞状态。
待到孝惠帝亲政后期,以及孝文帝执政之后,发现长安的人口数量,是呈指数级增长,大量外来人口迁入,给长安城的整体管理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如果不是长安前期规划的底子打得好,指不定会骤然分化成“一半天堂,一半地狱”,达官贵人居住的富人区,隔个两三条街道,就是肮脏混乱的贫民窟。
现在的长安虽然靠近宫城的城西北发展得更好,但整体发展倒也均衡。
对于长安迅速增长的人口,带来过重压力,孝文帝初期选择强化了汉初的户籍制度,严禁百姓无故随意迁移。
等到孝景帝中期,长安城建趋于完善,加上大汉局势变化,原本限制人口流动的政策便渐渐松弛。
不过待到这时,长安的房价物价已经飞涨起来,生活成本是地方郡府的两倍左右,接近县城的三倍,对各地的普通百姓的吸引力便没有那么大了。
直到今日。
长安已经按照七十余年前的规划修建得差不多了,根据前年的普查结果,整个城市的人口亦是突破了百万之数,为此,刘彻还专门下旨,加大周边县城的建设,类似于后世“卫星城”的存在,分担长安的人口压力。
这些内容都是陈洛在看房途中所了解到的。
历史的洪流大势,是为风流人物搭建的舞台,而贯彻普通人一生的不过柴米油盐酱醋茶,此类繁琐细碎之事。
好比长安房价变化的终始脉络,这属于陈洛此前从未关心过的事情。
自己以前待在长安,衣食住行都不用自己担心,没有关心房价变化的必要,现在有了相关的需求,才知道房价相关内容中,存在这么多的门道。
“长安百物皆贵,居大不易啊。”看了整整一日的房子,回到府上后,陈洛揉着眉心,轻声感慨。
这本是千年后的一句调侃,却有贯穿时空的效果。
在古代活得艰辛,所求乃是保暖,数千年后,倒不用为基本的保暖发愁,但家中若有亲人生一场大病,恐怕会引得整个家庭的生活状况往下跌落一截。
或许无论哪个时代,底层百姓的生活就从来没有轻松过。
“是啊。”李序叹了口气,“六七十年前,墨家尚有大量先辈居住在长安城郊,教化百姓,只是随着时间推移,这边的粮价越来越高,那些先辈不忍心花费过多的钱财,便是离开了长安,去了阳夏。”
墨家兴盛范围,主要集中在两处地方。
第一处地方自然不用说,即根据地阳夏。
强行成为了墨家南北商贸的枢纽地区,外加墨家弟子教化百姓,墨家学说在这一带地区属于无人可撼动的霸主。
第二处地方则是代地。
由于陈洛在代地治政十年,而且刘如意后来是延续了他的执政态度,代地的政策利好墨家。
故而统计墨家商贸总额,代地的交易量往往出人意料,甚至超过了三河地区,仅次于关中与齐地,排在了第三位。
不过代地货物吞吐量之所以如此高,主要还是边市存在。
作为统一的游牧民族政权,匈奴的体量相当惊人,如果完全放开交易,那一年的商贸需求恐怕会超过齐地。
当然,完全放开是不可能的。
到时候匈奴人靠着与大汉的商贸,技术迅速进步,强大到拥有掀桌能力的时候,那只怕边市贸易都会不复存在。
揉了揉下巴,陈洛不想继续这较为沉重的话题,便换成轻松的语气道:“今日一起去看的那些宅院,你觉得哪间更好。”
“城西何家那间院子不错,布局很合我意,然后吴家的房舍最宽敞,至于黄家的,阔气是阔气,但装饰
什么的都太俗气了,用来当作侯府,恐怕得大动装修,还有罗家……”李序一一点评过去。
作为墨家弟子,审美方面还是很不错的。
毕竟他们自己要设计不少工具与器物,自用的话可以实用为先,但要是交给墨家商队去售卖,那基本的精致感还是得有。
“你的想法与我何其相似啊,就好比一根树枝上结出来的果实,没有什么较大的差异,你觉得不错的那几间屋舍,亦是我最为欣赏的。”陈洛笑着回道。
两人的见解相差不多。
这倒扯不上什么心有灵犀。
毕竟墨家弟子在建筑领域方面的审美,受到了陈洛当年的影响颇多,偏向于后世“苏州园林式”的审美。
推崇自然美、空间流动性以及意境美。
按照这个标准去进行审视那些宅院,它们的优缺点便非常明显。
“行了,我们明日再去何府、吴府以及刘府仔细看看,商议讨论出到底哪家最为合适。”陈洛做出决定。
“行。”李序应下,伸手拍了拍自己的后颈,再耸了耸肩,“这一天走下来,腰酸背痛的,我得先去好生休息了。”
陈洛无奈道:“去吧去吧,伱倒能休息,我还得继续去忙。”
侧过头去,李序问询,“莫非是太学的事?”
“不然还能有什么别的事,需要我现在处理嘛?”陈洛苦笑一声。
随着刘彻的圣旨下达,察举制已经正式昭告天下。
整个大汉都在关注着这项新制度。
至于察举制的附属产物太学,同样是众人的重点关注范围。
因此这两天里,陈洛其实看似是在忙房子的事情,实际上在跑来跑去的过程中,不断在处理太学筹建的相关事宜。
这也是他为何让李序跟在身边的原因。
按照自己的标准,从太学成功毕业,可以出仕为官的那些贤才,绝不能是只知道背诵经典的书呆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