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官手札》转载请注明来源:七零文学网70wx.com
户部尚书、工部尚书、兵部尚书、吏部尚书。
这便是大康的政事堂成员,而赵怀书同三名内侍奉/侍奉在另一侧。
殿中站立的左相李衡和右相徐勉神色如常,大皇子与二皇子分立左右,微微低头,恭谨而肃穆。
阴沉的天色下,宣政殿内的气氛也显得凝重而肃穆。
皇帝端坐于案后,视线在群臣之间游走。
皇帝的目光停留在大皇子身上,语气平静,却带着不可忽视的威压:“端午汛将至,堤坝修缮的如何?”
大皇子打了一个激灵,上前一步,躬身回禀:“儿臣早已命地方官暂以工代赈,组织灾民修堤筑坝,既可安顿流民,又能解决堤坝隐患,目前堤坝完工,虽不敢称固若金汤,但暂可挡端午汛之大水,端午之后,水位下降,在对堤坝加固。”
皇帝闻言,沉思片刻后点了点头:“江南多水患,百姓常受其害,堤坝修成,此为朝廷之幸。你接手此事以来虽未尽善尽美,但已有成效,值得嘉许。”
“多谢父皇教诲,儿臣惭愧,未能彻底解决根本之忧。”大皇子低头躬身而退,神色间虽带几分得意,却克制住了,显得谦逊有礼。
李博适时出言道:“陛下,江南水灾连年频发,慧王接手以来已见成效,实属难得。臣以为,应着重考量根治之法,以免来年再有灾情。”
皇帝仅淡淡道:“李尚书所言甚是,但根治江南水患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啊。”
皇帝的目光转向了二皇子:“边境粮草运输如何?渭河改道可有进展?”
二皇子上前一步,面色恭敬,语气却隐隐带着一丝不安:“回父皇,边境粮草运输目前稍有阻滞,渭河改道尚未完成。”
皇帝的眉头微不可察地一皱:“何故未完成?”
二皇子低头道:“周县百姓不愿牵出,拖延了改道工期。改道河口虽已修筑,但仅容一艘船只通行,大大限制了粮草运输速度。”
“百姓为何不愿迁出?”
二皇子似有所预料,立刻答道:“百姓因征田不满,对朝廷的安排有所抵触。然此事已责令相关官员加紧解决,改道应能尽快完成。”
这时,李衡抬头,缓缓开口:“陛下,渭河改道事关边境粮草输送,此为军国大事。然民情不可忽视,若因征田而致怨声载道,恐生更大祸患。”
右相徐勉随即接道:“左相所言有理。但军情紧急,百姓或有怨言,可朝廷应先行安抚,再议分田之策。若因少数顽民之不满而耽搁军需,不妥。”
李衡沉声道:“百姓为朝廷之根本,若根本不稳,何谈军需稳妥?”
殿中气氛因两位相权之争骤然紧张,二皇子站在一旁,略显局促。
皇帝未发一言,只是静静听着群臣的争论。
他目光在李衡与徐勉之间扫过,沉思片刻后道:“良王,你既负责此事,便需彻查问题根源。若百姓因征田失去营生,民生怨怨,朝廷当如何自处?”
二皇子连忙低头道:“儿臣失察,请父皇恕罪。臣将尽快解决百姓之怨,促成改道完成。”
皇帝淡淡道:“若仅责怪百姓,而不反思官员之过,岂非本末倒置?周县百姓何以对朝廷不满?你可曾了解过?朕让你和慧王一个去江南、一个去充州,目的就是让你们体恤民情。”
二皇子面色一变,连忙跪下:“儿臣知罪!儿臣定会重新拟定征田方案,同时给予征田补偿,定不会让百姓生出怨怼!”
朝议结束,众人依次退下。
大皇子神色自若,与左相李衡低声说着什么,不时露出些微笑意。
二皇子面色阴沉,快步走出宣政殿,握紧拳头,眼中闪过一丝隐忍与恼怒。
宣政殿内,只剩下皇帝一人。
他抬头看向窗外阴沉的天色,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低声自语道:“汛期将至,大水未必只在江南……”
窗外乌云密布,远处传来隐隐的雷声。
拜笑提示您:看后求收藏(七零文学网70wx.com),接着再看更方便。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